2007-12-11
青商運動,原本只是美國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因為感到青年們在社會上需要互助合作、關懷社區及從事公益服務,而形成的青年社團運動。在大戰結束後,它不僅成為美國全國性的運動;也在加拿大、英國紛紛成立分會,繼而擴展到中、南美洲各國,以及大洋洲的澳洲、紐西蘭等國家。
青商運動的國際化引發了一個問題,各國的青商組織,是否該聯合成一個組織?這個問題在1932年首次獲得解決。
1932年,美國的青商大會在加州的巴薩迪那(Pasadena)舉行。同年,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也在洛杉磯舉行,因此許多外國的青商會員順道前來參加青商大會。在此機緣下,各國代表商議成立「青商國際執行委員會」(International Executive Council of Junior Chamber of Commerce),會員包括:美國、墨西哥、加拿大、紐西蘭。這是第一次國際性青商組織的嘗試。但這個組織的定位不夠明確,到了1935年便停止活動了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機於1941年12月7日轟炸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後,美國青商會感到美國需要和中南美洲的國家有更多的合作,於是決定支持、幫助中南美洲國家成立青商會,並積極尋求建立青年商會的機會。
1944年,時機終於成熟,當年在墨西哥(Mexico)舉行的會議,邀請了美洲及其他地區有青商社團的國家參加,宣佈成立國際青年商會(Junior Chamber International簡稱JCI)並以其成立的日子,即12月11日,為「國際青商日」(JCI DAY)。
葛森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起的青商運動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邁向一個新紀元。主要的原因是,戰爭使青年在社會中的角色突顯出來,使社會意識到青年的力量,提高青年對自己的期許,及對社會的責任。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放棄在國際孤立的態度,並認識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。當時美國的青商會發現他們也必須與其他國家的青商運動結合,於是才積極地推動青商國際組織的成立。
1946年2月,在巴拿馬舉行國際青年商會第一次世界大會,通過了國際青年商會憲章,並提出「國際青年商會信條」(THE JCI CREED)如下。
在第一次大會上,並規定青商運動的參與者必須是年滿二十歲至三十五歲的青年。因為青年擁有純潔、熱情及理想的性格。
國際青年商會成立後,美國總會會長指出:「青商會不僅是個組織嚴密的團體,應該也可說是全世界青年的團體,更是一項尋求人類親善與和平的團體」。至今,青商會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青年組織,遍及各大洲,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分會成立。青商運動方興未艾。目前青商會共有91個國家總會,8571個地方分會,近三十五萬名個人會員;使用四種通訊語言,分別是:法文、西班牙文、英文、日文;每年召開世界大會及區域性會議。
(以上資料來源節錄自總會青商文摘)